洋酒巨頭們在中國市場加速威士忌的“上新”。
在近期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(下稱消博會)上,南都灣財社-酒水新消費指數課題組記者注意到,多個洋酒巨頭接連進行威士忌的產品“上新”。
其中,愛丁頓旗下的麥卡倫傳奇系列第二卷、保樂力加疊川純麥芽威士忌新品和格蘭父子的遠慕(WILDMOOR)高年份調配蘇格蘭威士忌等,均在本屆消博會亮相。與此同時,主賓國愛爾蘭也將該國生產的知名威士忌品牌在消博會上展出。
進口威士忌品牌動作頻頻,背后是中國威士忌市場的持續增長。據南都灣財社記者了解,去年中國的威士忌市場表現出強大的成長性,威士忌正被消費者進一步發掘和消費。
根據中國酒業協會威士忌專業委員會發布的《2023中國威士忌行業發展報告》(下稱《報告》),去年我國威士忌酒的市場規模約55億元,同比增長10%。從2013年的12.88億到2023年的55億,10年間,中國威士忌市場規模增長了4.2倍。
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,55億元的市場規模中,大部分市場為外資所占據,根據海關數據顯示,威士忌進口量為3.26萬千升,同比下降0.57%;進口額為41.26億元,增長9.65%。
進口威士忌在國內市場的強勢地位,讓部分洋酒巨頭看到這一市場的增長潛力。
“我們看到中國威士忌市場在成長,根據我們對消費者持續的洞察,國內威士忌消費者的數量仍舊在增長。” 保樂力加中國首席執行官郭斌臣對中國威士忌市場評價認為,過去威士忌在中國的發展速度過快,渠道在過去一兩年間的庫存量可能過高,尤其是零售層面的庫存量積累過大,需要一定的時間消化。但即使在此情況下,中國消費者對威士忌的需求仍然持續在提高。
不過南都灣財社記者發現,去年進口烈酒市場量價齊升的情況下,威士忌卻出現進口量下降的情況,這除了與運輸、產量等因素影響外,還與國產威士忌的爆發性增長有關。
《報告》顯示,去年我國威士忌(包括中國臺灣地區)在多方面迎來大爆發。生產端上,威士忌生產經營活動的具有法人資格單位(企業)去年達到了42家,同比增幅為75%;在此基礎上,去年中國本土威士忌總產量達到了約5萬千升,同比增長127%。相關銷售數據顯示,目前國產威士忌單位產品銷售收入最高達到2500元/L,平均單位產品利潤也達到300元/L左右。
規模快速擴張下,國產威士忌入局者眾,除了大芹、千島湖、高朗等獨立廠牌外,參與撐起國產威士忌產能及市場的,不乏由酒類巨頭洋河、古井貢、郎酒以及青島啤酒等投資建設的威士忌酒廠。
南都灣財社記者還注意到,部分國內威士忌品牌除了按照傳統方式釀造威士忌外,還融入了部分“本土化”特色,例如古越龍山推出的“穿巖十九”威士忌產品,則是首款糯米威士忌;古井貢酒與卡慕集團合資的古奇酒業,未來將推出芳香威士忌和結合中藥草本威士忌產品。
實際上,洋酒巨頭近期接連在中國市場上新,除了看好市場外,其背后也是國產威士忌崛起所帶來的壓力。微觀來看,國產品牌在釀造技術、設備、原料和木桶等,均逐步與進口品牌靠攏,與此同時,國產品牌不但具備運輸方面優勢,部分產品價格已呈現性價比高的特點。
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儲存年份是目前進口品牌的絕對優勢外,同時也是國產品牌的“命門”,因此國產威士忌要真正興起,“最終是交給時間沉淀”。此前南都?灣財社主辦的“威士忌與中國:2024中國威士忌市場消費趨勢論壇”上,麒麟烈酒集團CEO、中歐制造業俱樂部(SEMC)創始人向健認為,中國威士忌有非常大的釀造想象空間,應該是百花齊放的一個狀態。不過他也建議,國產威士忌的企業要盯緊現金流,“威士忌的最大的收益是時間,最大的風險也是時間”。
對于國內威士忌市場的未來動向,南都灣財社-酒水新消費指數課題組記者將持續關注。
南都灣財社記者 貝貝